認識ABA

認識ABA

認識ABA

 

什麼是ABA?

在近幾十年來,有療育需求的特殊個體逐漸增加,促進了大眾開始接觸應用行為分析(ABA)——包含更多的主流媒體報導和關鍵字搜尋(搜尋“應用行為分析”能取得超過1000萬筆的結果)。有些人認為,ABA正在成為自閉症治療的代名詞(Poling 2010年),但許多網站和媒體報導對ABA教學模式的狹義描述,例如:單一回合教學(DTT),並無法精確、完整地呈現ABA真實的樣貌。

 

因此我們想藉由"教科書"中的定義,來向大家介紹什麼是ABA:應用行為分析,即系統化地運用由行為的原理原則而產生的策略,以提高社會顯著行為,並透過實驗科學來確保介入策略和行為改變間的相關性(Cooper, Heron,與Heward,2007年,第20頁)。

 

 

[七個特色]

 

1.應用的

選擇變革的行為須具有社會重要意義,並且能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

 

2. 行為的

首先,針對要變革的行為必須是具體的行為。例如,如果選擇變革的行為是推動開車不超過法定上限,只是在談論降低行駛速度(講話這個行為)是不夠的。其次,該行為必須能精確和可靠地被測量。第三,選擇變革的行為必須改變,而非觀察員的行為,因此我們要不斷質疑行為是否真正發生改變,還是因為觀察者的行為產生了變化。

 

3. 分析的

能夠證明干預(介入操作)導致行為的改變。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期待干預時會產生行為改變,當干預不存在時則行為不會有所改變。因為我們要確保學習效果的產生,是由於我們的干預所造成,這是在臨床上是至關重要的。

 

4. 技術的

造成行為改變的程序和技術,需要能夠完整的描述,清楚地說明干預計畫“怎麼做和做什麼”。

 

5. 有效的

選擇變革的行為必須在臨床或社會顯著意義上,達到一定程度的改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參與干預計畫的人應該問行為需要改變到何種程度。此外,為了評價干預的效果,也應思考在第一時間選擇此行為進行變革的理由,是否獲得了改善或變化。

 

6. 概念系統的

所有的技術、方法和行為改變策略,必須源自於行為的原理原則。這類似於一棵樹,具有眾多分支的策略和技術,然而,他們都可以追溯到該樹的根,就是行為的原理原則。我們常聽到的各種教學方法(如DTT,自然環境教學(NET),關鍵反應訓練(PRT)等),都來自於ABA的科學基礎和實踐技術,因此這些具體的方法都跟ABA有所關連。

 

7.類化的

行為改變必須是:

1)持續的

2)發生在不同的環境中

3)擴及到其他沒有直接干預的行為。

如果行為改變僅發生在特定、狹窄的情境當中,這樣的改變能帶來什麼好處呢?因此我們的目標是教導持續性的技能,並且能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中發生。

 

ABA是致力於理解和改善我們做什麼(我們的行為)的一門科學。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學會如何使用餐具吃東西,而不是用他的雙手;或改變他駕駛汽車的方式,以減少事故的數量,那麼你就可以看到這門科學的目的和意義,以及為什麼它稱作應用行為分析。要理解一個行為必須透過詳細的分析,我們要確定是什麼導致行為改變的發生。我們假設你的電腦突然當機,停止運作,維修人員指示你“用你的手掌反覆敲擊鍵盤上的按鍵”,按照指示下終於將電腦再次啟動。雖然我們看到了效果,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恢復電腦的運作(是一個按鈕,還是某種按鍵組合,或是一次全部按壓等)。這輕鬆愉快的例子似乎微不足道,但在臨床治療中,知道我們的干預是否導致行為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ABA是行為分析的三個重要領域之一。另外兩個領域包括行為主義—行為的科學哲學 ,以及行為實驗分析(EAB)—進行相關基礎研究。EAB和ABA的主要不同在於如何選擇要變革的行為(Baer, Wolf, &Risley,1968年)。ABA優先選擇具社會顯著意義的行為,且行為改變的結果將提高個人和社區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EAB選擇的行為,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導致參與者的生活有顯著改變。這三個領域是相互關聯的,結合了行為分析的科學與應用(Cooper, Heron與Heward,2007年,第20頁)。

 

ABA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68年,當時Donald Baer, Montrose Wolf, and Todd Risley從堪薩斯大學發表了開創性的論文,“應用行為分析當前的主要維度。”這些學者指出ABA的七個特性,為這個領域寫下重要的定義(Baer, Wolf, &Risley,1968)。

 

同年,應用行為分析的指標性期刊(JABA)首屆出版。 40多年來,JABA一直是傳播ABA相關研究的主要平台。多年來豐富的研究加深了行為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們對於行為的理解與認識。在JABA或其他專家核可的刊物中(行為實驗分析期刊; JEAB),紀載著許多研究方法和結果,也是為什麼我們強調ABA的治療是經“科學驗證”且“有據可依”。在SEEK,我們以JABA和其他實證文獻作為主要的指標之一,將JABA視為我們的“教科書”(Iwata,1993)。

 

在過去的40年裡,數以千計的研究已表明ABA在改善各種社會問題的有效性(如行車安全,工作場所安全,回收等)。此外,ABA已被驗證為一種有效的干預方法,針對自閉症或其他發展障礙的人(Odom et al.,2003年)。 SEEK歡迎您透過我們的網站,訪問資源頁面的鏈接來了解更多關於ABA的資訊。也建議您能參考ABA的七大特點來考量是否參與我們的服務。 SEEK很榮幸能成為這個美好領域的一部分,我們會努力為您提供更多準確的信息和資源,讓更多的人能認識ABA。

 

 

參考資料

Baer, D. M., Wolf, M. M., & Risley, T. R. (1968). Some current dimension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1), 91–97.
Baer, D. M., Wolf, M. M., & Risley, T. R. (1987). Some still-current dimension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4), 313-327.
Cooper, J. O., Heron, T. E., & Heward, W. L. (2007).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Iwata, B. A. (1993). Editors are students of JABA.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6(4), 548-551.
Odom, S. L., Brown, W. H., Frey, T., Karasu, N., Smith-Canter, L. L., & Strain, P. S. (2003).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Contributions from single-subject design research.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8, 166-175.
Poling, A. (2010). Looking to the future: Will behavior analysis survive and prosper? The Behavior Analyst, 33(1), 7-17.
Stokes, T. F., & Baer, D. M. (1977). An implicit technology of 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0(2), 349-367.​